讲座回顾|王加:浮世绘与印象派(上)(附回放)
讲座现场
4月24日,中华世纪坛艺术馆举办的《浮世绘与印象派》讲座在线上和线下成功举办,在近两个小时的讲座中,主讲嘉宾王加老师带领观众探寻了浮世绘的制作原理与传播进程,进而详细分析了受到浮世绘影响的西画名作与流派。图文回顾将分为上下两篇呈现,错过或感兴趣的观众们也可以到文末进入回放,聆听精彩的现场感满满的讲座~
主讲嘉宾:王 加
研究员、策展人、专栏作家、独立撰稿人
匈牙利金十字勋章获得者
列支敦士登国家博物馆荣誉策展人
雅昌讲堂高级讲师
“
1
什么是浮世绘?
浮世绘是从17-19世纪江户时代盛行于日本,描绘民俗风情与美人、风景的木刻版画艺术,本意为“虚浮世界的绘画”。
《凯风快晴》
葛饰北斋
1847年
正在展出
浮世绘分为肉笔画和版画两种形式,肉笔浮世绘由画师亲自手绘,价格高昂。为了传播方便,画师也会创作一些专门用于浮世绘版画的作品,这也跟浮世绘当时巨大的市场需求有关系。我们如今在各大展览当中欣赏到的展品大都是浮世绘的版画,它们都是真迹,区别只在于什么时期印的,越接近这个画家生活时代印刷的版画越珍贵。
色彩斑斓的浮世绘彩绘版画在日语中称为“锦绘”,是由多块雕刻好图案的木板套色印制而成,此技法由铃木春信首创,实现了浮世绘版画的技术性革新。
浮世绘的分工及创作流程
版元
决定画面题材,向绘师发出订单。
绘师
依据版元提出的题材,先用单色墨绘制,称为“版下绘”。
版元
向当地检查机构“问屋”提出出版申请并提交“版下绘”接受审查,合格后获得出版许可。
雕师
雕师将“版下绘”反转粘贴在版木上,沿着绘师的线条进行雕刻,然后根据绘师指定的墨色印刷一遍,再交给绘师检查,称为“校合摺”。
绘师
使用“校合摺”来决定哪个部分上什么颜色,给予雕师指示。
雕师
根据绘师的指示雕刻全部所需要的色板,并在完成的每一块木版上仅上一种颜色,也就是为什么浮世绘叫“套版印刷”。
印师
在版木上铺纸,根据绘师的指示来进行印刷,画中局部细节和整体色彩渐变均依靠印师的经验火候拿捏。
版元
印刷完成的浮世绘版画开始出版销售。
来源:东京国立博物馆
浮世绘版画的创作流程实际上需要绘师、雕师和印师三个技术工种的配合协作来完成,三个环节都需要互通有无,并且处于相同水准,其实是非常复杂的工序,并且对技术要求很高。
“
2
浮世绘如何在欧洲掀起风潮?
在浮世绘进入欧洲之前,19世纪开始东方文明其实已经开始成为了欧洲追捧的一种文化形式。随着拿破仑入侵埃及,法国在整个19世纪掀起了“东方风情热”。19世纪上半叶,以德拉克洛瓦为首的浪漫主义和以安格尔为首的新古典主义画家都在竞相描绘北非和远东的风土人情。对东方风俗和艺术的热情,为浮世绘来到欧洲奠定了基础。
随着19世纪上半叶浪漫主义时期风景画地位的提升,以及库尔贝为首所提倡的写实主义,西方画家包括印象派、巴比松画派开始脱离学院派的禁锢,走出画室,去描摹真实的自然风景。而对于志在摆脱学院派束缚的印象派画家们来说,色彩明艳且视角独特的“舶来品”——日本浮世绘版画,为他们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和无限可能。
1867年巴黎万国博览会
浮世绘官方登陆欧洲是在1867年的万国博览会,即如今世博会的前身。1854年日本终结了二百余年的锁国体制,开放港口开通贸易,让日本产品和文化得以输出至欧洲,最初浮世绘是作为商贸产品——茶叶的包装纸来到欧洲。1867年巴黎的万国博览会,日本首次派代表参加,在会场当中搭建了日本馆来呈现本国艺术,日本的屏风、扇面、和服、古董以及浮世绘版画等令人耳目一新的绘画及装饰艺术形式的亮相让19世纪本就推崇东方主义(Orientalism)的普通欧洲观众大开眼界。
一个新兴的法语词“日本主义”(Japonisme)应运而生,用来描绘西方对日本艺术和设计的狂热。当时年轻的马奈、德加、莫奈等印象派巨匠,都从万国博览会开始迷上了日本浮世绘艺术,而后影响又波及到梵·高、劳特累克、博纳尔等人身上。西方绘画从19世纪下半叶开始,已经不再纯粹,慢慢开始变得“东西合璧”。
“
3
浮世绘对西方画家的影响
临摹浮世绘;
画中注入和服、屏风、扇子和浮世绘等日本元素;
用东方的创作载体如立轴/四条屏、扇面来进行创作;
将浮世绘中的构图、视角、动植物元素融入传统油画中,西方绘画也从19世纪下半叶开始脱离从文艺复兴时期便奠定的焦点透视法和注重光影的三维立体绘画语言,作品开始逐步平面化。
最初接触到浮世绘的时候,印象派画家们首先想到的是把当时最时髦的日本元素放到画里,因此促成了一大批具有日式元素的名作诞生。
《埃米尔·左拉像》
爱德华·马奈
1868年
在这幅爱德华·马奈为法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左拉所绘制的个人半身肖像中,左拉坐在桌前翻阅一本书,身后的背景两侧分别是马奈收藏的日式屏风和浮世绘版画,在此时日本元素已经出现了。
《穿和服的卡米尔》
克劳德·莫奈
1876年
这是莫奈为他的爱妻绘制的一张肖像,卡米尔换上和服,手持折扇,背景遍布绘有浮世绘图案的团扇。这幅作品创作于巴黎万国博览会举办后不久,浮世绘已经开始流行。
《瓷器王国的公主》
詹姆斯·惠斯勒
1863-1865年
美国画家詹姆斯·惠斯勒完成的这幅作品《瓷器王国的公主》绘制于1863-1865年,时间早于万国博览会,说明刚才提到的浮世绘茶叶包装纸等商品已经开始在欧洲流通了,欧洲人已经关注到了这一类具有东方风情的、和西方服饰完全不一样的时尚元素。画中的西方女子身着和服,手持绘有浮世绘的团扇,背景是日式屏风,但整幅画以西方的肖像画的技法来完成。
这幅画陈列在惠斯勒为一位伦敦买家亲手装饰的餐厅中,整个房间几经易手,后由美国富豪查理斯·朗·弗利尔买下,原样搬回美国,最后随着其它东方收藏品一并来到华盛顿特区的弗利尔美术馆,即著名的“孔雀厅”。
《注视日本艺术的年轻女子》
詹姆斯·提索
1869年
《詹姆斯·提索像》
埃德加·德加
1867–1868年
另一位不为大家熟知的画家詹姆斯·提索,他的作品最大的特点就是在万国博览会前后,完全改变了风格。最初提索以历史题材绘画居多,后来他抓住了市场的契机,发现大众喜欢日本元素和漂亮女性的结合,所以他绘制了一大批非常时尚的上流阶层女性。
右图是提索的好友德加在1867-1868年给他绘制的肖像画,他身后的墙上悬挂着浮世绘作品,这幅画也记录了当时在“日本主义”流行的风潮之下,艺术家通过敏锐的观察所捕捉到的新鲜事物和大众的猎奇心理。
Fan Mount: Ballet Girls
埃德加·德加
1879年
德加比提索走得更远,他的尝试更为广泛,挑战了日式扇面的载体。熟悉印象派画家德加的人可能会知道,他最美最具代表性的作品都是芭蕾舞女。德加现存有27幅扇面作品,绝大部分集中完成于1879-1880年。这些画的内容也都是彩排的芭蕾舞女,但是是用扇面的形式来完成的。
在扇面中,画家没有办法实现西方传统的焦点透视法,所以德加在这两年期间,也对这种载体做出了非常深入的尝试,因此这批作品也非常珍贵。对于中国人来说,能看到印象派画家在扇面上作画,尤其倍感亲切。
“
我的花园是我最美的艺术作品。
——克劳德·莫奈
吉维尼的莫奈故居,墙上挂满了浮世绘作品
来源:莫奈基金会虚拟导览
1883年5月,莫奈和他的大家庭在吉维尼从当地一位地主那里租了一所房子和花园。1890年11月,拜其画商朋友杜朗·鲁埃尔成功的市场运营所赐,莫奈已足够富裕,买下了这栋房子、周围的建筑和花园用地,并开始自己设计花园。除了是位功成名就的画家,莫奈作为园艺师的身份也在其生前广为人知。
《睡莲与日本桥》
克劳德·莫奈
1899年
《深川万年桥下》
葛饰北斋
1847年
正在展出
这是莫奈花园中著名的“日本桥”,这样的日本桥样式在浮世绘作品中非常常见,例如正在中华世纪坛展出的《富岳三十六景》中的《深川万年桥下》。莫奈从最初阶段对日本元素的描摹和运用,逐渐发展到开始研究如何将浮世绘的构图方法与他的作品相结合。
上图:《东海道程谷》,葛饰北斋,1847年,正在展出
下图:《白杨树》,克劳德·莫奈,1888年
莫奈画过一系列非常著名的杨树,在这幅画中,高耸的白杨几乎贴到画布的顶端边缘,但是到顶端并不画完,进行画面的切割,这也是浮世绘的一个特征。此系列的白杨树便是受到了展览中《富岳三十六景》的《东海道程谷》的影响,这种对整排树木“顶天立地”的描绘手法,在西方美术史中是不曾有过的。
《冬天在布凡农舍的栗树》
保罗·塞尚
1885-1886年
塞尚也从葛饰北斋的《东海道程谷》中汲取了灵感,完成了这幅《冬天在布凡农社的栗树》。不同于莫奈的白杨树,塞尚画的是一排平齐的栗子树。远处的山就是他家乡的圣·维克多山,给人的感觉就像葛饰北斋画中的富士山。塞尚晚年也在家乡创作了很多以这座圣·维克多山为主题的风景画。
上图:《骏州江尻》,葛饰北斋,1847年,正在展出
下图:《在昂蒂布角》,克劳德·莫奈,1847年
可以看出,莫奈的这幅《在昂蒂布角》完全是受到了葛饰北斋的作品《骏州江尻》影响而创作的。在浮世绘来到欧洲之前,没有一张西方风景画的构图主体是倾斜在画面中的一棵树,而将风景作为其次,这样的构图完全是源自浮世绘。
- 未完待续 -
“
长按识别二维码
点击“看回放”
观看讲座录像
扫码关注“中华世纪坛服务号”
进行观展预约、购票
后台回复关键数字获取更多展品信息
大坛展讯
中日文化艺术交流季:
“江户绮想曲——浮世绘大展”
“江户物语——日式创意市集”
展览时间
2022.3.26-2022.6.5
(观展时间9:00-17:00,16:10停止检票。每周一闭馆,节假日除外)
展览地点
中华世纪坛 一层专题展厅
票务信息
通票105元/人
工作日票95元/人
优惠票75元/人
扫码进入“中华世纪坛”小程序购票参观
监制:昭一
责编:阿清
资料整理:姚顽
校对:桃盏